栏目导航

联系我们

  • 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店埠镇合蚌路3公里处
  • 邮编:231600
  • 电话:13515644574
  • 邮箱:673067223@qq.com
欧宝手机网页版

千亿身家96岁李嘉诚也带不走终还是蜡炬成灰铸造了时代符号


来源:欧宝手机网页版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0 02:45:49

  上世纪他白手起家,凭借惊人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,一跃成为香港首富。

  如今,这位传奇人物已至耄耋之年,面对堆积如山的财富,他深知自己无法尽数享用。

  [免责声明]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来自互联网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为增加文章的可读性,部分内容存在润色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

  1950年,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。在工厂成立初期,很多人慕名而来,给工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

  一次,他看到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胶原料制造塑胶花,他从中嗅到了商机,在香港率先推出塑胶花成为了热销产品。

  后来他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,刚开始资金有限,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塑胶产品。

  但随着市场的持续不断的发展,他逐渐发现了塑胶花的市场潜力。于是,他决定将工厂的生产方向转向塑胶花。

  为了生产出质量更好的塑胶花,李嘉诚不仅四处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,而且还亲自跑到国外考察市场。

  到了70年代初,他的塑胶花已经占据了香港70%的市场占有率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“塑胶花大王”。

  然而,李嘉诚并不满足于现状。在他看来,要想多赚钱必须多方面发展,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。

  1971年,李嘉诚成立长江置业有限公司,正式进军了房地产行业。当时,香港的经济快速的提升,土地价值不断攀升。

  李嘉诚眼光独到,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机会,开始大手笔地买地盖房。他买的地便宜,盖出来的房子质量又好,价格还不贵,特别受老百姓欢迎。

  2001年的时候,他花了大约7个亿,买了块40万平米大的地,那时候的地价才1750块钱一平米。而如今低价翻倍涨,成了北京高端住宅里的明星产品。

  他对盖的房子质量发展要求十分严格,房型设计也让人眼前一亮,就是想让每个买房的人都觉得值。

  而且,他还特别上心市场调查与研究和风险控制,生怕哪个项目砸了锅。这样一来,他投的项目在市场上十分稳定,基本没有栽过跟头。

  李嘉诚在房地产领域之所以做的如此成功,还源于有这一项独门绝技更是让后来者纷纷效仿,那就是——公摊面积。

  当年,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十分火爆,土地跟金子一样珍贵,开发商们都在想办法怎么在有限的土地上多赚点钱。

  这时候,公共部分的成本就成了个大问题,总不能都让开发商自己扛,公摊面积就应运而生了。

  于是,他们就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,开始运用这种包含公摊面积的销售模式。购房者买的不再是单纯的套内面积,还包括了电梯、楼梯、大堂等公共部分的面积。

  这样一来,每平方米的单价看似降低了,购房者觉得占了便宜,开发商也赚得盆满钵满。

  这种销售模式后来还被内地房地产市场给借鉴过去了,慢慢的变多的人们认为买房的时候,成本大幅度提升了。

  购房者明明缴够了100平的购房基金,可能最后得到的只有80平左右,他们都以为这样是不公平的。

  这无疑增加了一些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上的压力,而这样欺骗购房者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。

  公摊面积这个概念虽然有些争议,但它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地位那可是不可以小看的。而李嘉诚作为这个概念的先驱者之一,他的智慧和商业头脑也是可以让我们学习的。

  随着生意的逐步扩大,李嘉诚的财富也持续不断的增加。到了90年代初,他的身价已经高达数百亿港元,成为了香港首富。

  他积极的参与各地的慈善事业,帮助困难的灾民,同时在地震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  然而,尽管李嘉诚在慈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,但他却仍然背负着“吸血鬼”的骂名。

  原来,在李嘉诚的创业过程中,他采取了一种“工资不高但加班多”的模式。这种模式虽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但却严重损害了工人的利益。

  很多工人因为长时间的工作和低微的工资而身心俱疲,甚至还有人因此患上了职业病。

  在房地产这行,他靠着手里的大把资金和一套聪明的投资方法,不停地买地盖楼,结果就把房价给炒上去了。

  这种行为不仅加剧了香港的住房问题,而且还让很多普通人住不起房。因此,很多人都将李嘉诚视为“吸血鬼”,认为他是香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。

  对于外界的指责和骂名,李嘉诚从来就没公开回应过。在他看来,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,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赚钱。

 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,都无法改变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的事实。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拥有千亿身家,更在于他拥有商业头脑和投资眼光。

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退,李嘉诚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他将旗下的生意交给了两个儿子打理,自己过着平淡幸福的晚年生活。